欢迎访问商洛财政信息网
学习研讨

请为炊烟付费

来源:[局党办]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30日 10:08] 点击:[ ]

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刘汉营

炊烟是乡村生机盎然的画卷,是自由自在的田园风貌,是母亲召唤吃饭的手舞,是村头父亲等待归来的目光。当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散发向天际,仿佛回归到大地的怀抱,找到了游荡、漂浮的慰藉,听到了知根知底的乡音,足以痛快淋漓地,一解乡愁。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科技的进步,诸多新能源代替了秸秆,炊烟与农村渐行渐远,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美景,甚至成为贫困、落后、土气的象征。乡愁变得无以寄托,厌倦了水泥森林的人们纷纷到乡村旅游、进农家乐、吃农家饭,去寻找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怡然与恬淡。然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缺憾。当看到漂亮的小洋楼大门紧闭,平整的庭院荒草茂盛,河边地头堆满杂物,空转飞舞的不再是炊烟,而是塑料袋。特别是深山中的农家饭,食材却来自千里之远的都市,怎么都品味不出原乡的记忆,印象中的农村再不是那个味道。不禁感叹,农村凋零了;不禁疑惑,农民追求的美好生活难道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美景吗?。回答是,不仅仅停留于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才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乡村发展的规律,保留了农村特色风貌的内涵,反映了农民的心声,找到了解决农村凋零问题的金钥匙。要欣赏炊烟的美丽,必须与这个目标合拍,必须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步,首先要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炊烟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追求。这种文化与追求不是农民最为关切的,农民最大的渴望是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与城市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如果既有城市的公共产品,又有稳定的收入,还有乡村的田园风貌、乡土文化,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日子。这一点都不过分,需要的是我们每一名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与农民一道,协力拼搏,扎扎实实地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落到农村,让家家户户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而最为紧迫,最需要烙在记忆中的认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缕缕炊烟之下,是发展的洼地,是最饥渴的土地,是最需要倾情的农民,是最需要关爱的父老乡亲。

炊烟下的美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化、智能化、城市化,与新时代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因为愤怒了锅炉的污染、汽车的尾气、pm超标,去要求农村依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炊烟柱柱,风景如画。发展不能忘了农村,进步不能忘了农民。我们没有理由、没有资格让农民一直生活在炊烟之下。何况,现在还有“谁烧秸秆谁坐牢”的规定。

炊烟是一种田园风格的生存方式,是历史的遗存,那是无价的。我生长在农村,工作的时间大多与农村相关,深知那一缕缕炊烟的艰难。拾柴、劈柴、晒柴,引火、添柴、拉风箱,掏灶灰、倒灶灰、用灶灰积肥、上地,收获时珍惜秸秆,再用秸秆当柴火。完成这一个循环,不仅要耗费很多人力和时间,会耽搁孩子的学习,而且不干净;动不动弄一身土、一身灰、两眼泪,甚至还有不小心时的伤口与鲜血。如果流了血,也简单,就地取材,用草木灰摁一摁,如同神医。当煤炭、电、天然气进入农家,简单省事多了,清洁卫生多了,农民干净多了,可炊烟不见了。农村生活的清洁取代了炊烟的美景,这是进步,是幸福。如果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乡愁中,寻找乡土气息,那不是农村的责任,更不是农民的失误,是农民很难满足的精神需求。

如果幸运,看到炊烟升起,一解思乡之苦后,请想一想其间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算一算每一缕炊烟的成本,也请您为炊烟付费,尽管无法计量价格,尽管没有收费站点。

炊烟是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曾经是农民的生存方式,很美,很温馨。但生产者得不到经济回报,农民生活富裕不起来,农村的美只能是一种残缺的美,与乡村振兴的生活富裕的目标不仅相差太远,甚至会背道而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村美丽起来,让生活富裕起来,就要求我们,再不能干让农业赔钱、让农民吃亏、让农村献血的事。无论您我,无论是思想观念、制定政策、落实工作,还是到农村旅游,请您在精神上做好准备,为炊烟付出力量。

炊烟是一款奢饰品,与之相共生的有机食品,没有农药、化肥的粮食、中药材,不含添加剂的肉食,以及淳朴的乡情,目前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需求。假使,把炊烟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把田园风光作为一个产业,既能使产业兴旺,又有炊烟、田园风貌、乡愁,以满足精神的愉悦,自然是两情相悦的美事。

试想,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农家小院,有茅草小屋,有古老的辘轳井,有嬉戏的孩童,有啄食的鸡鸭,有吃草的牛羊;更有小女孩在灶前拉着风箱,用柴火煮出来的、妈妈的味道的饮食。当然,还有山岗上的平台,有可以远观、可以近看、可以骄傲的发朋友圈的炊烟;还有夕阳西下,斜阳彩照,炊烟与白云亲昵,一同消失在茫茫天际。当然,村内村外,有飞翔的小鸟,有耕地的老农,有池塘边捉鱼的孩子,还有坐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此情此景,挥发了纠结的乡愁,愉悦了心情;找到了提供过去的艰难与今日美好的对比素材,升华了情操;甚至会为思想者、创作者带来启发,产生灵感,乃至艺术的启迪。那么,问题来了,要打造多少这样的村庄,要动员多少农民作为工作者,关键是您准备出多少钱?,或者给予多少价值与情怀;谁来买单?,赔了怎么办?。

炊烟甚至是一种奢望。农民再不会肩背锄犁,手拿牧鞭,悠闲自得的生存,因为那样很难生存,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停滞不前。往细处想一想,再美的田园风光,能够看到拉风箱的孩子,吹笛的牧童吗?。城里的孩子,要上好学校,请好辅导,读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的发展前景,却让农村的孩子去放牧,去生产炊烟,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如果有这种想法,哪怕是一闪念的,请您赶快、彻底抛弃。退一步来讲,让农村孩子作为表演者,去制造风景,也是不允许的,法律规定不准使用童工。农村的孩子也要有好的发展前景,想看到坐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哪怕是亿万富翁,您都担当不起他的发展前景。除非,他家特别穷,帮扶干部特别不负责任,您又特别固执。那么问题又来了,还是那句老话,您准备为炊烟付多少钱?怎样保障牧童有幸福的一生?。

炊烟是一款奢侈品,需要转变消费观念。炊烟以及相共生的农产品,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是不计人工劳动的,甚至是免费赠送。在那种经济条件下,产生了优秀的乡土文化,也养成了农民淳朴、善良、勤劳、热情的品质,成为更具有吸引力的一道风景,或许这才是乡村风光的真谛所在吧。

如果把炊烟等等农村景色作为特殊产品,自然就会破坏了原有的醇厚与浓香和甘甜,没办法,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如果要两者兼得,不仅社会、政府要付出更多的投入,也需要全社会关爱的情怀。如果不转变观念,简单地说,不转变消费观念,不为炊烟付费,农村的美丽就不可能存在,炊烟将成为遥远的记忆。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和您我一样,农民再也回不到过去。生产得不到回报,那是对生产炊烟的劳动者的不尊敬,是对观景者的不尊重,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赔本买卖。

现在,还有人观念上理所当然地,农村的粮食不要钱,农村的产品不值钱,到农村消费就应该便宜,炊烟等等风景就应该免费。似乎忘记了农村吃水用电都要钱,种粮食还赔钱。最可怕的是,因为消费高一点,就认为农民不淳朴了,农民变坏了,道德滑坡了。那么,我想说,农民就应该用精明对付这种狡诈,需要改变的不是农民,而是榨取式的消费理念,是急需改变的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的消费观念。按照市场规律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乡村振兴的实施中,农民会在厚道、淳朴、实在中,精明起来,会向政策要平等,向城市要平等。还是那句老话,您准备好了吗?

想欣赏乡村美景,领略炊烟的美丽。可以,先预约,再生产,按客人的满意度付费,这都是可以做到的。如此平等,如此厚道,如此大气,肯定能够美化人的消费观念,能够呼唤起制定政策、落实政策时的平等自觉,能够逐步消除工农业的剪刀差,补齐“三农”的短板。

炊烟不是公益事业,责任需要共担。炊烟这种美景,不是所有人的需求,或者说一部分人并不需要。对于城里长大的人来说,既不知道乡愁的味道,也看不出炊烟的美丽何在,更理解不透炊烟所升起的亲情与温暖。倒是与炊烟相伴生的优质农产品是所有人的共同需要,炊烟才是极其高档次的消费需求。作为财政工作者,我知道,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就不能使用公共财政的资金;如果使用,那对城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是不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为炊烟付费,财政义不容辞,但也不能大包大揽,应该作为引领者,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这种特殊产品提供基础性、前期性的投入,并不断增加投入,以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想状态。更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比如捐献、比如赠与、比如义工等等,让农村更优美,更怡人,成为您假日的必去之处。

让炊烟永远消失行不行?。为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没有人制造炊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大家念念不忘的记忆中,炊烟,随处可见。当炊烟永远消失,怎么去理解诗词、绘画、雕塑等等文艺作品中的语言,怎么去追忆当年?;城市化的简单、枯燥、雷同,用什么来弥补?。再高大上一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如何体现?。炊烟可以消失,难道连同炊烟相伴生的优质农产品和朴素而热烈的感情,都要一起再不回来吗?。假如炊烟消失,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想象的事情,也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无所谓。炊烟的消失,好有一比,比作何来?。比如,咱们看到了兵马俑,二百年以后,后代们还能不能看到兵马俑?。保留炊烟以及田园风光是历史的使命,是未来对我们的拷问,不可不谨慎。相关联的还有一个问题,我不看炊烟,就不应该出钱,就不应该出力。好吧,炊烟的有无,无所谓,田园风光应该不可或缺,如果连同炊烟一起的肉香、粗粮、道地中药材,都一起消失,难道也无所谓?;难道您不需要淳朴厚道、勤劳善良、热情实在的情意吗?。

炊烟应该消失,炊烟不能消失。在这个矛盾中,我唯一能想到的是,应该为农村做点什么?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一种情怀,一种意见,一种立场。当前,农村的资源在运出,农村的环境在污染,农村的人才在流失,农村的文化需输送,农村农业农民有着最需要解决的中国最大的难题,请不要再从农村吸取营养,甚至抽血了。

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很荣幸能成为一名财政系统的农村工作者,我理解的懂农业、我理解的爱农村、爱农民。第一,在认识和感情上,要做到城乡无差别;要爱农村的炊烟以及公共设施,更要为炊烟以及公共服务建设献计献策,为农村农民付出。第二要做到在调查研究、征询意见、制定政策以及落实政策中,站稳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的立场,尽心尽力补上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亏欠。第三,当到乡村游玩、欣赏田园风光时,低调一点,多一份情怀,多一点付出;也不必以金钱为标准,须知,农民以及所有人最看重的是那一份尊重,而不是虚情假意的表演。

请您为炊烟付费,只不过是我的胡思乱想,农民并没有那么淡漠与刻薄,依然是厚道与热情的。请您以平等的胸怀,公平的情怀,对等的索取与付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一定能够展现在您的面前。岂止缕缕炊烟,还有无限的烂漫与温情,更有美丽中国的梦想。

 

上一条:明确方向 砥砺前行 迎接财政工作新挑战
下一条:多维度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胜任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